奖杯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奖杯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两岸记忆守望乡愁17岁后故乡化作一声大岞村

发布时间:2021-01-20 06:46:18 阅读: 来源:奖杯厂家

闽南网12月17日讯 世上的名字千千万,“同名”就是一种缘分。

把这种缘分放在两岸、地名、乡愁这些关键词下,那份深沉的守望,力透纸背。

同名的背后,有故土乡情和祖先神祇,有家族的堂号和郡望。他们被带到台湾,生根发芽,沿用至今。这些年,随着两岸交流的逐渐加深,曾一度失去联系的两岸“同名村”开始了机制化、规模化的联谊活动。

傍晚的崇武大岞港内,村民正在挖蛤蜊 海都记者 张凯航/摄

年少离家,我把故土乡名揣在身边

2013年的第五届海峡论坛大会,首次开展了同名村活动,很多人记住了张细山。

这位来自台湾基隆、讲着浓重闽南口音普通话的老人,也让我们记住了这对同名村:基隆大岞村和惠安崇武大岞村。

海都驻台记者寻访却发现,基隆的行政村落里,并没有大岞村。在台北文献会义工的帮助下,才知道原来这个地方其实称作基隆市中正区入船里。

12月7日清晨,入船里邮局门口,“大岞东宫”几个字的箭头标示,尤为亲切。81岁的张细山和老伴苏碧英从不远处的家里骑车过来迎接,跨过长长的阶梯和弯曲的道路,“大岞东宫”坐落在半山腰的2楼,一楼入口处写着“湄洲妈祖庙欢迎光临”,庙门紧锁。

“我们这庙,没什么香火,是大岞村的会所。”见记者疑问,张细山解释道。打开庙门,里面供奉着湄洲妈祖,墙壁上的很多照片,记录着这里和惠安崇武大岞村的缘分。

“这是我在海峡论坛上发言的照片,还有我们3年前到大陆大岞村进香的照片,还有老人协会的题字。”说起故乡,张细山的话一下多了起来。在众多闽台同名村中,大岞村是“年轻”的。张细山回忆,当年105名泉州惠安崇武大岞村的村民来到台湾,当时大家年纪都较小,他才17岁。从妈祖庙2楼望去,基隆港就在眼前,“因为距离港口近,这里叫入船里,我们一上岸,除了10多人去了高雄,两三人去了台北,其余的几乎都留在了这里。”为了纪念祖籍地,这些人聚居的角落叫作“大岞村”。

张细山和老伴苏碧英常来寺庙打扫

每家每月省钱,建起我们的妈祖宫

初来乍到,也没有太多积蓄,同村的村民成了感情的最佳维系。

他们一起去捕鱼,夜晚一起话仙,在当地娶妻生子。秉持着传统观念,村民们有着一个不成文的约定:每家每个月省出一些钱,存进公共的账户,40多年前,一起集资买下当地的一个小房子,将一尊由崇武祖地带到台湾的妈祖神像迎进来,共同祭祀。经济好转后盖起了二楼,妈祖庙搬到了二楼。

“有的租不起房子的,捕鱼回来,就睡在这庙里。”苏碧英接话。她在厦门出生,9岁时和父母一起坐渔船来到基隆,从此在这定居。“当时那个年代,竟也不知一下会呆这么久。”张细山说,实在太想家了,上世纪80年代,他和10多名村民,从菲律宾转道香港,回到了故乡崇武大岞村。

张细山至今印象深刻,他们在村口遇上弟弟,两个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。回到家时,兄弟姐妹都还在,可父母已经去世了。这次认亲后,两岸也加强了联系。1987年,海峡两岸开启交流大门,两个同名村交流也方便了些。那时候,崇武大岞村的经济还比较单一,许多年轻人不好就业,在张细山的对接下,很多年轻人来基隆当船员。“当时,每个月工资能拿到1000多元人民币。”根据不完全统计,经张细山牵线来台湾当船员的人次达数千人。

惠安地瓜粉团,是我心里的故乡味道

1988年,村民们推选30多人组成进香团,乘专船到崇武大岞村妈祖宫进香,此后每年进香成了固定动作。基隆大岞村妈祖庙的墙上,还裱挂着1994年崇武大岞村老年协会赠送的题字:同根同脉,有来有往。基隆大岞人记录重修妈祖像捐献名单的一块碑牌上,使用的前缀也是“福建省泉州府惠安县旅基隆市”。

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,当年聚集在一起的基隆大岞村村民,也都到台湾各个城市发展。“当年,我们一起来的105名村民,只剩下30人了。”说起这些,张细山有些落寞,上一次到大陆进香也已经是3年前的事了。“很多人老了,走不动了。年轻人又忙,对故乡的情感自然没有我们深厚。”张细山说,他们这批人里,年纪最大的已经95岁,有的老人甚至都爬不动阶梯,连妈祖宫都来不了了。

即便如此,每年的妈祖诞,来自台湾各地的大岞村村民也都会齐聚在这大岞东宫。张细山和老伴则坚持每年回崇武大岞村一次,一住就是一个月,他在基隆的家,保留着相同的惠安习俗。张细山最爱吃惠安的地瓜粉团,“每一次从故乡回来,我都要让我大姐准备一些地瓜粉和花生,那有故乡的味道。”说起这些,张细山露出孩子般的笑容。他坚持每年都带4个子女和孙儿一起回去,希望能让他们记住,根在那里。

海都驻台记者 陈丽娟 连线台北

□走读台湾

那里的咱厝

据《台湾府志》文献统计,海峡两岸有故乡同名村庄91个。其中,台湾用福建祖籍地的同名村庄有51个,用广东祖籍地的同名村庄有30个,其他省的原籍故乡同名村庄有5个。

台湾出现了大量带有厝、寮、屋、窝、埔、坑、隘、澳、尾、田等福建方言字的地名。福建先民以特有地方方言冠名,闽南移民称房屋为厝、寮,闽西客家移民则称房屋为屋。在台湾,有262个地方以“坑”命名为地名;在嘉南平原,以“寮”为名有17个;在彰化平原,以“厝”为名多达35个。

同名村的乡愁和记忆,是否触动了你?关于《两岸记忆·守望乡愁》,你有什么建议和期望?请拨95060,或扫码告诉我们。

彩票大赢家软件

时空之门安卓版

真封神外传无限曲玉版

梦幻炫舞